HankChow's Blog


  • 首页

  • 归档

  • 关于

  • 标签

  • 搜索

如何安装及管理 Ruby

发表于 2018-12-26
字数统计: 223 | 阅读时长 ≈ 1

可以使用 rvm 管理 Ruby 及其软件包。

预先安装 Ruby 需要使用到的软件包:

1
yum install -y gcc-c++ patch readline readline-devel zlib zlib-devel libyaml-devel libffi-devel openssl-devel make bzip2 autoconf automake libtool bison iconv-devel

使用 rvm 官方提供的脚本安装 rvm:

1
curl -L get.rvm.io | sh -s stable

如果按照以上命令安装 rvm 失败,需要使用以下方式更新相关证书:

1
2
curl -sSL https://rvm.io/mpapis.asc | gpg2 --import -
curl -sSL https://rvm.io/pkuczynski.asc | gpg2 --import -

证书更新之后再次执行 curl -L get.rvm.io | sh -s stable 安装 rvm。安装完成时候可以设置 rvm 命令:

1
source /etc/profile.d/rvm.sh

查看当前 Ruby 版本:

1
ruby -v

使用 rvm 安装指定版本的 Ruby:

1
rvm install {ruby_version}

如果安装过程太慢,可以考虑切换到其它安装源镜像,在 /usr/local.rvm/user/db 文件中加入:

1
ruby_url={ruby_source_url}

即可。

命令别名:定义自己的命令

发表于 2018-12-24
字数统计: 1.5k | 阅读时长 ≈ 5

学习如何创建别名:你可以将太长或难以记忆的命令打包成你自己构建的命令。

命令别名Alias在 Linux shell 中指的是将一些太长或者太难记的多个命令组合起来,成为一个由用户自己构建的命令。

可以通过 alias 命令来创建命令别名。在 alias 后面跟上想要创建的别名名称、一个等号(=),以及希望使用这个别名来执行的命令,这样一个命令别名就创建好了。举个例子,ls 命令在默认情况下是不会对输出的内容进行着色的,这样就不能让用户一眼分辨出目录、文件和连接了。对此,可以创建这样一个命令别名,在输出目录内容的时候为输出内容着色:

1
alias lc='ls --color=auto'

其中 lc 是自定义的命令别名,代表 “list with color” 的意思。在创建命令别名的时候,需要先确认使用的别名是不是已经有对应的命令了,如果有的话,原本的命令就会被覆盖掉了。注意,定义命令别名的时候,= 两端是没有空格的。当运行 lc 的时候,就相当于执行了 ls --color 命令。

此后,执行 lc 列出目录内容的时候,就会输出带有着色的内容了。

你可能会发现你在执行 ls 的时候,本来就是输出带有着色的内容。那是因为大部分 Linux 发行版都已经将 ls 设定为带有着色的命令别名了。

可以直接使用的命令别名

实际上,执行不带任何内容的 alias 命令就可以看到当前已经设定的所有命令别名。对于不同的发行版,包含的命令别名不尽相同,但普遍都会有以下这些命令别名:

  • alias ls='ls --color=auto':这个命令别名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color=auto 参数会让 ls 命令在通过标准输出在终端中显示内容时进行着色,而其它情况(例如通过管道输出到文件)下则不进行着色。--color 这个参数还可以设置为 always 或never。
  • alias cp='cp -i':-i 参数代表“交互interactive”。在使用 cp 命令复制文件的时候,可能会无意中覆盖现有的文件,在使用了 -i 参数之后,cp 命令会在一些关键操作前向用户发出询问。
  • alias free='free -m':在 free 命令后面加上 -m 参数,就可以将输出的内存信息以 MiB 这个更方面阅读和计算的单位输出,而不是默认的 Byte 单位。

你使用的发行版自带的命令别名可能多多少少和上面有些差别。但你都可以在命令前面加上 \ 修饰符来使用命令的最基本形式(而不是别名)。例如:

1
\free

就是直接执行 free,而不是 free -m。还有:

1
\ls

执行的就是不带有--color=auto 参数的 ls。

如果想要持久地保存命令别名,可以在 .bashrc 文件中进行修改,而它来源于我们的 /etc/skel 目录。

使用命令别名纠正错误

各种发行版的设计者都会尽量设置用户可能需要用到的命令别名。但是不同的用户的习惯各不相同,一些用户可能刚从其它操作系统迁移到 Linux,而不同操作系统的基本命令又因 shell 而异。因此,对于刚从 Windows/MS-DOS 系统迁移到 Linux 系统的用户,不妨使用

1
alias dir='ls'

这个命令别名来列出目录内容。

类似地,

1
2
alias copy='cp'
alias move='mv'

也可以在尚未完全熟悉 Linux 的时候用得顺手。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经常出现输入错误的场合中做出容错,例如,对于我来说, Administration 这个单词就很难快速正确地输入,因此很多用户都会设置类似这样的别名:

1
alias sl='ls'

以及

1
alias gerp='echo "You did it *again*!"; grep'

grep 命令最基本的用途就是在文件中查找字符串,在熟悉这个命令之后,它一定是最常用的命令之一,因此输入错误导致不得不重输命令就很令人抓狂。

在上面 gerp 的例子中,包含的不只是一条命令,而是两条。第一条命令 echo "You did it *again*!" 输出了一条提醒用户拼写错误的消息,然后使用分号(;)把两条命令隔开,再往后才是 grep 这一条正确的命令。

在我的系统上使用 gerp 来搜索 /etc/skel/.bashrc 中包含“alias”这个单词的行,就会输出以下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gerp -R alias /etc/skel/.bashrc
You did it *again*!
alias ls='ls --color=auto'
alias grep='grep --colour=auto'
alias egrep='egrep --colour=auto'
alias fgrep='fgrep --colour=auto'
alias cp="cp -i"
alias df='df -h'
alias free='free -m'
alias np='nano -w PKGBUILD'
alias more=less
shopt -s expand_aliases

在命令别名中以固定的顺序执行多个命令,甚至更进一步,把多个命令串连起来,让后面的命令可以使用到前面的命令的执行结果。这样的做法已经非常接近 bash 脚本了。这篇文章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介绍。

如果想要删除在终端中临时设置的别名,可以使用 unalias 命令。

1
unalias gerp

如果想要持久保存命令别名,可以将命令别名放在用户主目录的 .bashrc 文件中,具体的方法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介绍过。


via: https://www.linux.com/blog/learn/2018/12/aliases-diy-shell-commands

Bash 环境变量的那些事

发表于 2018-12-23
字数统计: 2.2k | 阅读时长 ≈ 7

初学者可以在此教程中了解环境变量。

bash 变量,尤其是讨厌的环境变量,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我们也更应该对它有一个详细的了解,让它为我们所用。

下面就打开终端,开始吧。

环境变量

HOME (LCTT 译注:双关语)除了是你脱下帽子惬意休息的地方,同时也是 Linux 中的一个变量,它是当前用户主目录的路径:

1
echo $HOME

以上这个命令会显示当前用户的主目录路径,通常都在 /home/<your username> 下。

顾名思义,变量的值是可以根据上下文变化的。实际上,Linux 系统中每一个用户的 HOME 变量都是不一样的,当然你也可以这样自行更改 HOME 变量的值:

1
HOME=/home/<your username>/Documents

以上这个命令将会把 HOME 变量设置为你的 Documents 目录。

其中有三点需要留意:

  1. = 符号和其两侧的内容之间不加空格。空格在 shell 中有专门的意义,不能随意地在任何地方添加空格。
  2. 如果你需要对变量进行赋值,只需要使用变量名称就可以了。但如果需要读取或者使用变量的值,需要在变量前面加上一个 $ 号。
  3. 更改 HOME 变量具有一定的风险。有很多程序是依赖于 HOME 变量的,更改 HOME 变量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可预见的结果。例如,如果按照上面的方式更改了 HOME 变量,然后执行不带有任何参数的 cd 命令,在通常情况下,会跳转到用户的主目录下,但在这个时候,会跳转到 HOME 变量指定的目录下。

上面第 3 点中环境变量的更改并不是持久有效的,在终端关闭后重新打开终端,又或者是新建一个终端,执行 echo $HOME 命令输出的仍然会是初始的值,而不是重新自定义的值。

在讨论如何持久地更改一个环境变量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环境变量。

PATH 变量

在 PATH 变量中存放了一系列目录,而且是放置了可执行程序的目录。正是由于 PATH 变量的存在,让你不需要知道应用程序具体安装到了什么目录,而 shell 却可以正确地找到这些应用程序。

如果你查看 PATH 变量的值,大概会是以下这样:

1
2
$ echo $PATH
/usr/local/sbin:/usr/local/bin:/usr/bin:/usr/sbin:/bin:/sbin

每两个目录之间使用冒号 : 分隔。如果某个应用程序的所在目录不在 PATH 变量中,那么运行的时候就需要声明应用程序的目录让 shell 能够找到。

1
/home/<user name>/bin/my_program.sh

例如以上命令就会执行当前用户 bin/ 目录下的 my_program.sh 文件。

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如果你不希望弄乱系统的 bin/ 目录,同时也不希望你自己的文件被其它人运行,还不想每次运行的时候都要输入完整的路径,那么,你可以在你的主目录中创建一个独立的 bin/ 目录:

1
mkdir $HOME/bin

然后将这个目录添加到 PATH 变量中:

1
PATH=$PATH:$HOME/bin

然后 /home/<user name>/bin/ 目录就会出现在 PATH 变量中了。但正如之前所说,这个变更只会在当前的 shell 生效,当前的 shell 一旦关闭,环境变量的值就又恢复原状了。

如果要让变更对当前用户持续生效,就不能在 shell 中直接执行对应的变更,而是应该将这些变更操作写在每次启动 shell 时都会运行的文件当中。这个文件就是当前用户主目录中的 .bashrc 文件。文件名前面的点号表明这是一个隐藏文件,执行普通的 ls 命令是不会将这个文件显示出来的,但只要在 ls 命令中加入 -a 参数就可以看到这个文件了。

你可以使用诸如 kate、gedit、nano 或者 vim 这些文本编辑器来打开 .bashrc 文件(但不要用 LibreOffice Writer,它是一个文字处理软件,跟前面几个文字编辑器完全不同)。打开 .bashrc 文件之后,你会看见里面放置了一些 shell 命令,是用于为当前用户设置环境的。

在文件的末尾添加新行并输入以下内容:

1
export PATH=$PATH:$HOME/bin

保存并关闭 .bashrc 文件,接下来你就会看到 export 语句的效果。执行以下的命令让刚才的修改立即生效:

1
source .bashrc

刚才执行的 source 命令让 .bashrc 文件在当前的 shell 立即生效,并且对于之后打开的 shell 都会有效。因此另一个等效的方法是退出并重新进入 shell,但这样也太麻烦了。

现在,你的 shell 就能自动寻找到 /home/<user name>/bin/ 下的程序了,执行这个目录下的程序也不需要完整地写出程序的路径。

自定义变量

当然,你也可以定义自己的变量。刚才我们看到的变量名称都是全大写的,实际上变量名称的定义还是比较灵活的。

定义新变量的过程非常直观,直接对它赋值就可以了:

1
new_variable="Hello"

然后可以用以下的方式读取到已定义变量的值:

1
echo $new_variable

程序的正常工作离不开各种变量,例如要将某个选项设置为打开,又或者让程序找到所需的代码库,都需要使用变量。在 bash 中运行程序的时候会生成一个子 shell,这个子 shell 和执行原程序的父 shell 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只是继承了父 shell 的部分内容,而且默认是不继承父 shell 中的变量的。因为变量默认情况下是局部变量,出于安全原因,一个 shell 中的局部变量不会被另一个 shell 读取到,即使是子 shell 也不可以。

下面举一个例子。首先定义一个变量:

1
robots="R2D2 & C3PO"

然后执行:

1
bash

现在是在 bash shell 中创建了一个子 shell。

执行这个命令看看还能不能读取到刚才定义的变量:

1
echo $robots

你会发现读取不到。

还是在这个子 shell 中,为 robots 变量赋一个不同的值:

1
robots="These aren't the ones you are looking for"

再读取一次:

1
2
$ echo $robots
These aren't the ones you are looking for

退出这个子 shell:

1
exit

然后再看一下现在 robots 变量的值:

1
2
$ echo $robots
R2D2 & C3P0

这一个特性可以有效避免配置过程中产生混乱,同时也会导致一个问题:如果程序中需要设置变量,但却由于子 shell 的原因无法正常访问到这个变量,该如何解决呢?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 export 了。

重复一次刚才的过程,但这一次不是通过 robots="R2D2 & C3PO" 方式来设置变量,而是使用 export 命令:

1
export robots="R2D2 & C3PO"

现在你会发现,在进入子 shell 之后,robots 变量的值仍然是最初赋予的值。

要注意的是,尽管子 shell 会继承通过 export 导出的变量,但如果在子 shell 中对这个变量重新赋值,是不会影响到父 shell 中对应变量的。

如果要查看所有通过 export 导出的变量,可以执行以下命令:

1
export -p

自定义的变量会显示在这个列表的末尾。这个列表中还有一些常见的变量:例如 USER 的值是当前用户的用户名,PWD 的值是当前用户当前所在的目录,而 OLDPWD 的值则是当前用户上一个访问过的目录。因此如果执行:

1
cd -

就会切换到上一个访问过的目录,那是因为 cd 命令读取到了 OLDPWD 变量的值。

你也可以使用 env 命令查看所有环境变量。

如果要取消导出一个变量,可以加上 -n 参数:

1
export -n robots

接下来

了解过环境变量的知识之后,你已经到达了可能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危险的水平,接下来就需要了解如何通过使用别名来让环境变得更安全、更友好以保护自己了。


via: https://www.linux.com/blog/learn/2018/12/bash-variables-environmental-and-otherwise

无服务器架构的三个意义

发表于 2018-12-11
字数统计: 690 | 阅读时长 ≈ 2

以及,对于无服务器Serverless架构,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呢?

如果将如今互联网体验中最方便实用的那一部分去掉,那么留下来的基本就是客户端-服务端client-server模式了。这一个模式在互联网建立初期就已经在使用了,直到目前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也就是说,这个模式仍然在为我们服务。

那么,当人们谈论无服务器Serverless架构的时候,到底是指什么呢?其实,无服务器架构并不是说不使用服务器了。恰恰相反,客户端-服务端模式仍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服务器架构实际上指的是能够让开发者在不需要关心服务器上架、为操作系统打补丁、创建容器镜像这些工作的情况下,就能够完成编码、部署和创建应用这一整套流程的架构。

无服务器架构的三个重要意义

  1. 一些缺乏开发经验的人员现在要参与到开发工作中来了。无服务器架构能够让他们尽量只学习必要的工作内容,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更具创造性的开发工作中。
  2. 开发者不再需要重复造轮子。运行和维护服务器、为操作系统打补丁、创建容器等这一系列工作,都可以由更专业的无服务器架构提供商来完成。
  3. 最现实的一点是,如果不使用无服务器架构,那么在服务器管理方面,总需要有一个作最终决策的人。当服务器发生崩溃时,或是需要在服务器上执行某些操作时,总是需要这样一个统领全局的人来作出决策。因此最佳的方案是使用无服务器架构。

什么时候该用或者不该用无服务器架构?

听起来无服务器架构是个好东西。但事实上,无服务器架构并不是万能的,在使用之前还需要考虑以下这些因素:

  1. 成本
  2. 使用范围
  3. 时间
  4. 控制方式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控制方式。现在已经有一些项目为开发者提供了操作和控制无服务器架构计算环境的工具了,Apache OpenWhisk 就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要将无服务器架构开源?

关于这方面的更多内容,可以观看无服务器架构方面的专家 Saron Yitbarek 在 Command Line Heroes 节目中的访谈。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18/12/serverless-podcast-command-line-heros

关于 top 工具的 6 个替代方案

发表于 2018-12-08
字数统计: 2.5k | 阅读时长 ≈ 9

在 GitHub 和 GitLab 上,不断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开源应用程序和工具涌现。其中有全新的应用程序,也有针对现有各种被广泛使用的 Linux 程序的替代方案。在本文档中,我会介绍一些针对 top 工具(也就是命令行任务管理器程序)的替代方案。

top 工具的替代方案

在本文中,将会介绍以下 6 种 top 工具的替代方案:

  1. Htop
  2. Vtop
  3. Gtop
  4. Gotop
  5. Ptop
  6. Hegemon

如果后续有更多类似的工具,原作者会在原文进行更新。如果你对此有兴趣,可以持续关注。

Htop

htop 是一个流行的开源跨平台交互式进程管理器,也是我最喜欢的系统活动监控工具。htop 是对原版 top 工具的扩展。它最初只是用于 Linux 系统,后来开发者们不断为其添加对其它类 Unix 操作系统的支持,包括 FreeBSD 和 Mac OS。htop 还是一个自由开源软件,它基于 ncurses 并按照 GPLv2 发布。

和原版的 top 工具相比,htop 工具有这些优势:

  • htop 比 top 启动更快
  • htop 支持横向滚动和纵向滚动浏览进程列表,以便看到所有的进程和完整的命令行
  • 在 top 工具中进行杀死进程、更改进程优先级这些操作时,需要输入进程 ID,而在 htop 工具中则不需要输入
  • 在 htop 中可以同时杀死多个进程
  • 在 top 中每次输入一个未预设的键都要等待一段时间,尤其是在多个键组成转义字符串的时候就更麻烦了

在很多 Linux 发行版的默认软件仓库中,都带有了 htop。

在基于 Arch 的操作系统中则可以执行以下命令来安装 htop:

1
$ sudo pacman -S htop

在基于 Debian 的操作系统使用以下命令:

1
$ sudo apt install htop

在使用 RPM 软件管理的操作系统使用以下命令:

1
$ sudo dnf install htop

或者

1
$ sudo yum install htop

在 openSUSE 系统中:

1
$ sudo zypper in htop

用法

不带任何参数执行 htop 时,会显示如下画面:

1
$ htop

从图上可以看出,htop 会在界面顶部显示内存、交换空间、任务总数、系统平均负载、系统正常运行时间这些常用指标,在下方则和 top 一样显示进程列表,并且将进程的 ID、用户、进程优先级、进程 nice 值、虚拟内存使用情况、CPU 使用情况、内存使用情况等信息以多列显示出来。如果你想详细了解这些数据的含义,可以在这里阅读参考。

和 top 不同的是,htop 支持对不同的操作使用专有的按键。以下列出一些用于与 htop 交互的快捷键:

  • F1、h、?:进入帮助界面。
  • F2、Shift+s:进入设置界面。在设置界面中可以配置仪表板界面顶部显示哪些数据,以及设置颜色方案、显示列、显示顺序等等多种参数。
  • F3、/:在进程列表中进行搜索。
  • F4、\:进入筛选模式。输入一个字符串,筛选出包含这个字符串的进程。进入筛选模式后再按一次 F4 或者 ESC 可以退出筛选模式。
  • F5、t:切换默认显示模式和树型显示模式,在树型显示模式下按 + 可以查看子树。
  • F6、<、>:依次按照进程 ID、用户、进程优先级、进程 nice 值、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排序显示。
  • F7、]:提高所选进程的优先级。
  • F8、[:降低所选进程的优先级。
  • F9、k:杀死所选进程。可以用 ↑ / ↓ 键选择不同的进程并按 F9 杀死进程。
  • F10、q: 退出 htop

以上这些快捷键都在 htop 界面底部显示。

需要注意的是,这其中有一些快捷键可能会与已有的快捷键发生冲突。例如按 F2 之后可能没有进入 htop 的设置界面,而是开始了对终端窗口的重命名。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要更改一下快捷键的设置。

除了以上列出的快捷键以外,还有一些带有其它功能的快捷键,例如:

  • u 可以选择显示某个用户的进程。
  • Shift+m 可以按照内存使用量对进程列表排序。
  • Shift+p 可以按照 CPU 使用量对进程列表排序。
  • Shit+t 可以按照进程启动时间对进程列表排序。
  • CTRL+l 刷新界面。

htop 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在启动后通过快捷键来调用,而不需要在启动的时候带上某个参数。当然,htop 也支持带参数启动。

例如按照以下方式启动 htop 就可以只显示某个用户的进程:

1
$ htop -u <username>

更改界面自动刷新的时间间隔:

1
$ htop -d 10

看,htop 确实比 top 好用多了。

想了解 htop 的更多细节,可以查阅它的手册页面:

1
$ man htop

也可以查看它的项目主页 和 GitHub 仓库。

Vtop

vtop 是 top 工具的另一个替代方案。它是一个使用 NodeJS 编写的、自由开源的命令行界面系统活动监视器,并使用 MIT 许可证发布。vtop 通过使用 unicode 中的盲文字符来绘制 CPU 和内存使用情况的可视化图表。

在安装 vtop 之前,需要先安装 NodeJS。如果还没有安装 NodeJS,可以按照这个教程进行安装。

NodeJS 安装完毕之后,执行以下命令安装 vtop:

1
$ npm install -g vtop

安装好 vtop 就可以执行以下命令开始监控了。

1
$ vtop

显示界面如下:

如上图所示,vtop 界面和 top、htop 都有所不同,它将不同的内容分别以多个框的布局显示。另外在界面底部也展示了用于与 vtop 交互的所有快捷键。

vtop 有这些快捷键:

  • dd :杀死一个进程。
  • ↑、k:向上移动。
  • ↓、j:向下移动。
  • ←、h :放大图表。
  • →、l:缩小图表。
  • g :跳转到进程列表顶部。
  • Shift+g :跳转到进程列表底部。
  • c :以 CPU 使用量对进程排序。
  • m :以内存使用量对进程排序。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 vtop 的细节,可以查阅它的项目主页或者 GitHub 仓库。

Gtop

gtop 和 vtop 一样,都是一个使用 NodeJS 编写、在 MIT 许可下发布的系统活动监视器。

执行以下命令安装 gtop:

1
$ npm install gtop -g

然后执行以下命令启动:

1
$ gtop

显示界面如下:

gtop 有一个优点,就是它会以不同的颜色来显示不同的模块,这种表现形式非常清晰明了。

主要的快捷键包括:

  • p:按照进程 ID 对进程排序。
  • c:按照 CPU 使用量对进程排序。
  • m:按照内存使用量对进程排序。
  • q、Ctrl+c:退出。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 gtop 的细节,可以查阅它的 GitHub 仓库。

Gotop

gotop 也是一个完全自由和开源的图表式系统活动监视器。顾名思义,它是在受到 gtop 和 vtop 的启发之后用 Go 语言编写的,因此也不再对其展开过多的赘述了。如果你有兴趣了解这个项目,可以阅读《gotop:又一个图表式系统活动监视器》这篇文章。

Ptop

有些人对 NodeJS 和 Go 语言的项目可能不太感冒。如果你也是其中之一,你可以试一下使用 Python 编写的 ptop。它同样是一个自由开源的、在 MIT 许可下发布的系统活动监视器。

ptop 同时兼容 Python2.x 和 Python3.x,因此可以使用 Python 的软件包管理器 pip 轻松安装。如果你没有安装 pip,也可以参考这个教程进行安装。

安装 pip 之后,执行以下命令就可以安装 ptop:

1
$ pip install ptop

又或者按照以下方式通过源代码安装:

1
2
3
4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darxtrix/ptop
$ cd ptop/
$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 install requirements
$ sudo python setup.py install

如果需要对 ptop 进行更新,可以这样操作:

1
$ pip install --upgrade ptop

即使你不执行更新,ptop 也会在第一次启动的时候提示你是否需要更新到最新的版本。

现在可以看一下启动 ptop 后的界面。

1
$ ptop

就像下面这样:

ptop 的快捷键包括以下这些:

  • Ctrl+k:杀死一个进程。
  • Ctrl+n:按照内存使用量对进程排序。
  • Ctrl+t:按照进程启动时间对进程排序。
  • Ctrl+r:重置所有数据。
  • Ctrl+f:对进程进行筛选,输入进程的名称就能够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进程。
  • Ctrl+l:查看所选进程的详细信息。
  • g:跳转到进程列表顶部。
  • Ctrl+q:退出。

ptop 还支持更改显示主题。如果你想让 ptop 更好看,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主题。可用的主题包括以下这些:

  • colorful
  • elegant
  • simple
  • dark
  • light

如果需要更换主题(例如更换到 colorful 主题),可以执行以下命令:

1
$ ptop -t colorful

使用 -h 参数可以查看帮助页面:

1
$ ptop -h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 ptop 的细节,可以查阅它的 GitHub 仓库。

Hegemon

hegemon 是一个使用 Rust 编写的系统活动监视器,如果你对 Rust 感兴趣,也可以了解一下。我们最近有一篇关于 hegemon 的文章,想要详细了解的读者不妨阅读。

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 top 工具的 6 个替代方案。我并不会说它们比 top 更好或者可以完全替代 top,但多了解一些类似的工具总是好的。你有使用过这些工具吗?哪个是你最喜欢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via: https://www.ostechnix.com/some-alternatives-to-top-command-line-utility-you-might-want-to-know/

1…345…17
HankChow

HankChow

84 日志
74 标签
0%
© 2019 HankChow | Site words total count: 111.3k